留言版連結
mail連結
facebook連結

世說新語>民俗信仰討論區

類型 張貼者 性別 討論主題 發表日期
普通件 果前 云何為『破五戒之罪』 2007-07-27 02:18:18
云何為『破五戒之罪』

夫『戒』者學佛之根本,諸聖賢大德無不以戒為師,所以說:(1)戒是道德觀念(2)戒可使心清淨(3)戒能振興佛教。佛陀欲涅槃時亦告誡佛子要『以戒為師』,可見佛教很重視戒律。佛教的戒律有很多種,其中對『在家二眾』最基本的就是『三皈五戒』。五戒即是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至於云何為『破五戒之罪』?茲依《勸發菩提心集》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殺生有十罪】。何等為十?即(1)心常懷毒,世世不絕;(2)眾生憎惡,眼不喜見;(3)常懷惡念,思惟惡事;(4)眾生畏之如見蛇;(5)睡時心怖,覺亦不安;(6)常有惡夢;(7)命終之時狂怖惡死;(8)種短命因;(9)身壞命終墮泥犁中;(10)若出為人,常當短命。
(二) 【不與取(偷盜)者有十罪】。何等為十?即(1)物生當嗔;(2)重疑;(3)非時行不籌度;(4)朋黨惡人,遠離賢善;(5)破善相;(6)得罪於官;(7)財物沒入;(8)種貧窮業;(9)死入地獄;(10)若出為人勤苦求財,五家苦共有。
(三) 【邪婬者有十罪】。何等為十?即(1)常為所婬夫主,欲遮害之;(2)夫婦不穆,常共鬥諍;(3)諸不善法日日增長,於諸善法日日損減;(4)不守護身,妻子孤寡;(5)財產日耗;(6)有諸惡事,常為人疑;(7)親屬知識所不喜愛;(8)種怨家業;(9)身壞命終死生地獄;(10)若出為女,多人共夫,若為男子,婦不貞潔。
(四) 【妄語有十罪】。何等為十?即(1)口氣臭;(2)善神遠之,非人得便;(3)雖有實語,人不信受;(4)智人謀議常不參預;(5)常被誹謗,醜惡之聲周聞天下;(6)人所不敬,雖有教敕,人不承用;(7)常多憂愁;(8)種誹謗業;(9)死墮地獄;(10)出得為人,常被誹謗。
(五) 【酒有三十五失】。何者三十五失?即(1)現在財物空竭;(2)眾病之門;(3)鬥訟之本;(4)裸露無恥;(5)醜名惡聲人所不敬;(6)覆沒智慧;(7)應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8)伏匿之事盡向人說;(9)種種事業廢不成辦;(10)醉為愁本;(11)身力轉少;(12)身色壞;(13)不知敬父;(14)不知敬母;(15)不知敬沙門;(16)不知敬婆羅門;(17)不知敬伯叔及尊長;(18)不敬佛;(19)不敬法;(20)不敬僧;(21)朋黨惡人;(22)疏遠賢善;(23)作破戒人;(24)無慚無愧;(25)不守六情;(26)縱色放逸;(27)人所憎惡,不喜見之;(28)貴重親屬及諸知識所共擯棄;(29)行不善法;(30)棄捨善法;(31)明人智士所不信用;(32)遠離涅槃;(33)種愚癡因;(34)身壞命終墮惡道中;(35)若得為人,所生之處常當狂騃。
由此觀之,吾人若『破五戒』,將得如是『果報』而失去人身。何以故?蓋孔孟『仁義禮智信』之思想,與大乘佛教之『五戒』相似。換言之,戒殺是『仁』之表現;戒盜是『義』之表現;戒邪淫是『禮』之表現;戒妄語是『信』之表現;戒飲酒是『智』之表現。若失此『五常德』,將失人身,如同論語所云『人無信不立』是也。
總而言之,只要不犯『不可悔罪』,即使受持五戒而不小心犯『可悔罪(其實在娑婆世界,不可能不犯此類之罪,例如燒開水也會燒死水中的細菌)』,可用禮佛、拜懺(如八十八寶懺、大悲懺、三昧水懺、梁皇寶懺)來懺悔,或作功德迴向,來幫助那些因不小心被殺害的眾生,離苦得樂。又禁戒此五種惡事(殺、盜、淫、妄、酒),確為維持人類生存所必需,故為人生最基本之條件。現在天災流行,物力減少,憂患累累,苦惱增盛,莫非眾生共業所感?所謂『依報(國家)隨著正報(人心)轉』,只要人人注重仁、義、禮、智、信,甚至於人人受持五戒,將能改革心靈,轉危為安,轉苦惱為安樂,使我們周圍環境成為『人間淨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Monday, May 30, 2005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