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版連結
mail連結
facebook連結

世說新語>民俗信仰討論區

類型 張貼者 性別 討論主題 發表日期
普通件 轉貼自舊版討論區 出世、入世 2007-08-22 02:00:15
文章標題:出世、入世,是一般說法還是佛道用語?


=========================

─回覆─

出世與入世,佛教用語。
出世者乃脫離塵累而修行者,相對之入世為走入凡俗以渡人者。
茲錄下文供參:

出世與入世林鈺堂(版主轉貼)

佛法明示「不著於相、融通空有」,故知出世與入世亦相對之分別,應當通權達變,加以調和。入世弘出世法,出世行入世事,又有何可何不可?只在乎一心淨不淨。

在理論上雖然必需徹見究竟圓融,在實踐上則往往因為環境太複雜,一涉交融即淪為難以自拔,故有就出世與入世詳加解析之必要,以救護有心以佛法理念濟世,而不明如何著手為宜之善士。

一、不在表相

出世與入世之分,不在表相。心有執著,雖一生離俗專修,難出輪迴,仍屬世間。本著慈悲,雖經營事業於人間,不忘隨緣接引,仍可成就化渡。入深山植林,利益不見於當前之世間。安於胯下之辱,方得一展雄才於將來;志士濟世豈汲汲於一時之表現。不論出世、入世以行救濟皆當弘毅自任,自強不息以務實,以達長遠之安樂。

二、需要交融

欲提倡正覺之修行,固宜先離俗專修以達開悟,而後法化天下,普濟含識,然而開悟之徹底豈可不經世事之考驗?法化之風行豈能出乎不明世情之教導?故出世必經入世之磨鍊而証悟;出世正為入世以振醒群迷。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先經魔考而後証悟;証覺後弘化四方而非獨隱於深密之處。

欲就世間而致力維護公理、正義與和平,固需孜孜於斯,不捨晝夜,然而本身若無超出世間名利之見識與修養,安能莊敬自持,履塵無染?佛法之慈悲普及一切有情,平等愛護,而於一切法,教示徹底之無著、無貪,在行事之活用上,又有「不住於相」之開導,誠為入世服務者最佳之修養途徑。

若有出世、入世之分,罣礙於心,則無法徹証本來,亦難以隨緣接引,適時應機。正因能假世法申明佛法旨意,能用佛法以增進世間安樂,而成就真空妙有、二諦圓融的大用。故知出世、入世需要交融。

三、照顧根本

雖曰出世、入世需要交融,但在實際修行與操守上,此等圓融活用,豈是易事?若無細檢本心、堅守本淨之能力,所謂圓融難免成為老油條渾水摸魚之藉口。故當明瞭出世、入世分際之根本,而以照顧根本為當務之急。寧可死守根本而受人譏諷為不能圓融,不可徒號圓融而淪為同流合污,無以自!

出世、入世之根本分別在於用心是否超越時空之限制而及於一切有情之徹底解脫,証入正覺。一般世間之事業雖可間接為此根本目標之助緣,然而一旦涉入,往往如漩渦之愈捲愈深,終致失去遠大目標而唯注目於當前之利害得失。在實際上,為了保持出世之長遠目標及利益,甚至不得不避免涉及世間事務,以免因種種纏縛而失去人間一片心靈的淨地及晴空。

釋迦牟尼証覺後,並未回國接掌王位以福利子民,亦未曾提倡種姓平等之社會革命,只是對所有眾生皆施以佛法之教化,並樹立佛法超越世法之軌範。(不論出身,而以先入佛門者為尊長。)玄奘大師屢辭唐太宗佐政之命,而以弘法為終身之職志。耶穌不為有心政治者所惑,不因群眾公認為「救世主」而介入以色列人之革命建國運動。古聖先賢豈不顧人民當前之利樂?何以必於世法之外,另行出世之救濟?若非著眼千秋萬世,普及四海之濱,何能忍受當前生民之塗炭?正因世法之纏縛太深,非一般人所能脫出,故需提倡出離、專修,以照顧根本,以護持菩提種子及正覺教化於多苦多難的世間。

四、謹守分際

世間問題叢生,固需吾人之參預與經營以匡正時弊,普利群生。然而共業之複雜與積弊,並非少數人依理想之尺度大聲疾呼、嚴加批判即可釐清。更何況世間有不按牌理出牌之人,即自然有不按牌理加以修理之對治,非任何人所能強制規範。長遠的根本解救之道,還是在於弘揚佛法所教示之無常、無執與慈悲開闊。由人心之開悟方能維護真正之和平與公義。若試圖以世法救世,除了增加局勢之複雜性,並無可以確保之善果。

嘗見有出世職務者發表關於政治之言論,不是流於空洞之理想,即是本著個人之處世哲學或人際關係而無關於國計民生。隔行如隔山;若能謹守出世職務之分際,豈非更能專精道業而安定人心?

於出世、入世難以融通之分際,吾人當何以自處?學佛者似應效法本師釋迦牟尼佛之典範,而有明確之抉擇!




一九九五年九月十九日

養和齋    於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