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版連結
mail連結
facebook連結

世說新語>民俗信仰討論區

類型 張貼者 性別 討論主題 發表日期
普通件 黃宗羲 賜姓始末 2008-12-18 16:17:13
本書(一冊九八面五八、八○○字)原一卷,黃宗羲撰、今與另著「鄭成功傳」合刊,並收「行朝錄」中之「隆武紀年」「魯紀年」及「永曆紀年」三篇作為「附錄」。所刊五文,均採自清宣統二年吳江薛鳳昌輯編「梨洲遺著彙刊」。宗羲字太沖,號梨洲,世稱梨洲先生、亦稱南雷先生;浙江餘姚人。南明魯王監國,嘗以副憲從亡;嗣以母留故里,返家侍親。明亡以後,隱居講學於甬、越間,卒成清代大儒。著述甚富,其有關南明史事者,則有「賜姓始末」、「海外慟哭記」、「行朝錄」等篇。「賜姓始末」,記臺灣鄭氏事;以敘鄭芝龍發跡及成功南京之役為略詳,餘極簡。合刊之「鄭成功傳」,如與鄭亦鄒「鄭成功傳」比校,除鄒著末繫評論一段以及傳中稍有出入外,殆全相同。證以其他疑點,此傳似非黃氏所撰。

至其另著「海外慟哭記」及其他史料,已另行編印,詳第一三五種「海外慟哭記」篇。
【第 1 篇回應】
回應者 性別 回應日期
弁言 2008-12-19 00:21:02
弁言
本書主要刊載黃宗羲著「賜姓始末」及「鄭成功傳」兩篇;並將「隆武紀年」、「魯紀年」及「永曆紀年」三篇收為附錄,以供參考。所有五文,均採自清宣統二年吳江薛鳳昌氏輯編「梨洲遺著彙刊」(上海時中書局印行)。至本書書名,則以首篇「賜姓始末」署之。
著者黃宗羲(一六一○~一六九五),字太沖,號梨洲,世稱南雷先生;明末余姚人。魯王監國時,以副憲從亡;入清以後,隱居講學於甬、越間。晚年,清廷屢徵不起,以教授、撰述終其世。撰述之最著者,為宋儒學案、元儒學案、明儒學案等書。至其紀述有關南明史事者,則有賜姓始末、海外慟哭記、隆武紀年、贛州失事記、紹武爭立紀、魯紀年、舟山興廢、日本乞師記、四明山寨記、永曆紀年、沙定洲紀亂等篇;自隆武紀年以下九篇,並彙稱「行朝錄」(另據「紹興先正遺書」四集之四越中徐氏鑄學齋雕本「行朝錄」,「賜姓始末」亦收入其中)。黃氏以勝國遺逸,就其身所見聞記述其事,當較真切。但黃氏本人在其「行朝錄」(徐氏雕本)自序中則云:『向在海外得交諸君子,頗欲有所論著;旋念始末未備,以俟他日。搜尋零落,荏苒三十載。義熙以後之人,各言其世;而某之所憶,亦忘失大半。鄧光薦填海錄不出世,惟太史氏之言是信;此聊爾談其可已夫』!由此,亦可知欲得史事信實之不易也。
至於「梨洲遺著彙刊」所載之鄭成功傳,與鄭亦鄒氏著鄭成功傳一加比校,除鄭著末係評論一段而黃著則付缺如以及傳中極少部分稍有出入外,殆全雷同;至可詫異。於是,並進而指出如下三事:考「梨洲遺著彙刊」載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及江藩、錢林、李元度等所作黃氏三傳述及黃氏遺著書目,如賜姓始末、海外慟哭記以及「行朝錄」各篇幾一一羅列,而皆未及鄭成功傳;黃氏七世孫垕炳輯「黃梨洲先生年譜」中,亦未述有鄭成功傳之作(其他各篇均約略記其撰作期間)。據此,此傳是否為黃氏所撰,不無疑問。此其一。按賜姓始末「成功入台」及「錦(按即鄭經)卒」與「克塽降清」三事,前一事未詳年月,後兩事「歲次」亦不無誤混;可證黃氏「搜尋零落」,仍尚「始末未備」。而鄭成功傳則始末均較詳盡,已足疑非同屬一人所作。又如賜姓始末稱清朝為「新朝」、為「清」;而鄭成功傳則稱「天朝」、「我朝」及「我」,金陵之役且有成功『偽檄四方』之句。後者措詞,殊非前朝遺臣口氣。據此,則此傳似非黃氏所撰。此其二。據上述「年譜」,黃氏卒於清康熙三十四年(一六九五年);而鄭成功傳末段載「康熙三十九年(一七○○年)敕令鄭成功父子兩柩歸葬南安」事,距黃氏謝世已逾五年。據此,設末段所記年曆無謬,則此傳非黃氏所撰,尤屬顯然。此其三。
本書所收各文,原刊本間有脫誤;經取徐氏雕本「行朝錄」及日本浪華木孔恭世肅校本鄭著鄭成功傳參考,發見頗多可資相互補正之處。因而凡有顯屬訛漏者,什九經予訂補;必要處,並加註語備考,或附問號存疑。至尚須特加說明者,則有如下各項:
(一)賜姓始末『成功王其地四年,卒』句,「四年」二字顯系有誤,而徐氏雕本為「辛丑」,亦謬。按「辛丑」系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成功興師入台;其卒,在翌年壬寅也。查荷蘭「遷國」在辛丑十二月間,成功卒於壬寅五月初旬;自逐荷蘭後,在成功有生之年,完全佔領其地者為時約四閱月。故「年」應為「月」之誤刊。又,其後「甲寅」、「戊午」兩年文,原刊為『甲寅三月,福藩耿精忠反,稱裕民元年;招朱錦為助。錦引舶入據漳、泉,不受耿氏節制;與耿氏戰,互相勝負』。『戊午,精忠降(按指降於清),錦猶稱永曆二十八年』。所謂「猶稱永曆二十八年」一語列於「戊午」年下,亦屬誤刊。按「永曆二十八年」系「甲寅」。且從文義以觀,精忠於「甲寅」稱「裕民元年」,而錦「猶稱永曆二十八年」,正所以示「不受節制」之意;此兩語彼此相對,至為明顯。茲據徐氏雕本,將「猶稱永曆二十八年」一語移列於「甲寅」年下,以符事實。
(二)鄭成功傳「十八年冬、十一月」節末附註語最後句,原刊為『或曰福州陳所閏造』;據鄭著,則為『或曰福州陳潤所造』。一時因無其他資料可稽,仍存原刊待考。
(三)魯紀年卷下正文末節注語云:『後遭風溺於海;或云為鄭成功所沈,蓋忌者誣之』。此句句首,似脫「魯王」二字。據徐氏雕本,此注則為『後聞魯王為鄭成功沈之海中』;未及其他。
(四)永曆紀年正文末節注語,徐氏雕本祇謂『鈕琇記:吳三桂縊之貴陽府。或曰:後同太子絞死雲南城。三說未知孰是』?亦未及其他。
此外,賜姓始末末段:『史臣曰:鄭氏不出台灣,徒經營自為立國之計,張司馬作詩誚之』;下有夾注云:『詩在附錄元著先生事略中』(本書未收「元著事略」,此注經已略去)。但徐氏雕本,所引詩句則並載入。按張司馬元著即煌言,號蒼水;金陵敗後,因見成功東定台灣無西意,乃為詩刺之。惟所引,只截取其中數句:『曰「中原方逐鹿,何暇問虹梁」?曰「圍師原將略,墨守亦彝風」。曰「只恐幼安肥遯老,藜床皂帽亦徒然」!曰「寄語避秦島上客,衣冠黃綺總堪疑」。另據連雅堂「台灣詩乘」,各詩俱見張蒼水「奇零草」。五言句為蒼水「送羅子木之台灣」詩,其一曰,「中原方逐鹿,何暇問虹梁?欲攬南溟勝,聊隨北雁翔。鱟帆天外落,蝦島水中央。應笑清河客,輸君是望洋」。其二曰:「羽書經歲杳,猶說袞衣東。此莫非王土,胡為用遠攻?圍師原將略,墨守亦彝風!別有 蕘見:回戈定犬戎」。七言句則為「得故人書至自台灣」詩,曰:「炎洲東望伏波船,海燕啣來五色箋。聞有象芸芝朮地,愁無雁度荻蘆天。抽簪身自逋臣幸,棄杖誰應夸父憐。祇恐幼安肥遯老,藜床皂帽亦徒然」。「杞憂天墜屬誰支,九鼎如何繫一絲?鼇柱斷來新氣象,蜃樓留得漢威儀。故人尚感蹇裳夢,老馬難忘伏櫪時。寄語避秦島上客,衣冠黃綺總堪疑」。附錄原詩於上,藉窺全豹。(虞風)
【第 2 篇回應】
回應者 性別 回應日期
賜姓始末 2008-12-19 00:25:39
賜姓始末
餘姚黃宗羲太沖撰
朱成功者,鄭芝龍之子也;母為彝女,原名鄭森。宏光時,入南京太學。聞錢謙益之名,執贄為弟子;謙益字之曰大木。豐采掩映,奕奕耀人。隆武皇帝即位,年纔二十一;入朝,上奇之;賜今姓名,俾統禁旅,以駙馬體統行事;封忠孝伯。
初,芝龍之為盜也,所居為泉州之東石。其地濱海,有李習者往來日本,以商舶為事;芝龍以父事之。習授芝龍萬金寄其妻子;會習死,芝龍乾沒之;遂召募無賴為盜於海中。久之,而所得不貲。崇禎中,受巡撫沈猶龍招撫。芝龍娶日本長琦王族女為妻。凡為日本贅婿者,例不得歸;惟芝龍挈其妻還東石。遂為富人,甲於全閩;第宅縱橫數里。猶龍母生日,進珊瑚高尺餘,飾以珠龍金盎。猶龍嘆賞,復進一株。製生犀黃金為甲;每出則百餘騎如一人,莫辨其孰為芝龍也。時南安有荀憨(越中徐氏雕本作「苟戇」)、惠安有劉香,皆稱富強。荀憨先亡,劉香恃眾不就撫;朝命芝龍討之,戰於五虎門外之定海所。芝龍力不敵香,而弟芝虎勇甚;望見香乘大艦指揮兵士,芝虎輕舟躍艦而上,直前取香。左右皇急,莫敢縱兵;香亦勇,格虎兵器墜之,遂徒手而搏,相持入海皆死。芝龍既併其眾,遂益強盛。江右鄒維璉嗣為巡撫,思欲衰之,然無以為計也。宏光帝立,封南安伯;及勸進隆武,封平虜侯,晉平國公。北兵入福州,芝龍退屯安海(即安平鎮),樓船尚五百餘艘。乃為洪承疇所誘,決意欲降,諸將多不從,成功痛哭而諫;芝龍意不可回,單騎北去。芝龍既降,其家以為可免暴掠,遂不設備;北兵至安海,大事淫掠,成功母亦被淫,自縊死。成功大恨,用彝法剖其母腹,出腸滌穢,重納之以斂。
丙戌十二月朔,成功大會文武群臣於烈嶼;設高皇帝神位,定盟恢復。
丁亥,仍稱隆武三年。移於南澳,勤王者遠近至,軍聲頗振。
五月,於廈門(即中左所)設演武場。
七月,合定國公(鄭鴻逵)軍圍泉州之桃花山;不克。
十月,從大學士路振飛、曾纓議,頒明年隆武四年戊子大統曆;用文淵閣印印之。
戊子閏三月,同安、安溪皆下。以禮部主事葉翼雲署同安(縣)事。
五月,圍南安縣;七十日不克而還。
八月,同安破;葉翼雲及鎮將邱進(按原刊為「集」)、金裕皆死之。知永曆皇帝駐蹕廣東之肇慶,遣光祿寺卿陳士京入朝。
己丑,士京還自行在,封成功為延平王;始稱永曆三年。
六月,漳浦守將納款。
庚寅,成功南下。
辛卯二月,泉州偵廈門單薄,襲破之。曾纓自縊,諸紳咸避於梧(浯?);待成功自南反,泉州襲者始退。
十二月,攻漳浦;知縣某出降。
壬辰正月,海澄守將郝(按原刊為「赫」)文興舉城降;圍長泰縣。北督陳錦來接,敗之。
二月,復平和、詔安、南靖三縣;進圍漳州府。
七月七日,陳錦為其內豎李進忠等五人所刺,以其首來降。
八月,刑部侍郎王虞石至自五指山,言思文帝在彼為僧。繼而勒使至廈門,一時故臣皆不能決。
九月,北帥金礪援漳,島兵失利。
癸巳二月,五指山復遣使來存問諸臣。使言思文帝今離五指、駐平遠縣,將起兵;故臣乃具公疏,請出驗視,卒不可得。
五月,金帥以萬騎攻海澄;遇伏,大敗。
六月,島師南下。會潮州守將郝尚久(按原刊為「文」)反正,以定海李孟 署太守事。其屬縣潮陽、惠來相抗,成功赴剿。
甲午四月,新朝割漳、泉、惠、潮四郡地,令島上薙髮;不受。潮州復陷。
十一月,發水、陸師應西寧王李定國於粵東。

十二月朔,復漳州府;漳屬十縣降者九,獨龍嶽不下。泉屬七縣降者六。
乙未二月,破仙遊;攻凡半月。
四月,援粵之師失利;統軍者黃梧降級。
五月,祭旗;大演陸師,戈甲耀日,集縉紳觀之。
六月,祭海;大演水師。
九月,南征;破揭陽、海澄、普寧三縣。命峻揭陽城,毀澄、普。
十一月,舟山巴臣興舉城降。發師已三月,阻風;至是,抵城下。
十六日,北師再遣使議和。
丙申正月十一日,始頒永曆十年大統曆;以前年有戎事故也。台州北將馬信棄其城,納降於舟山。
二月,降將馬信、馮用、張洪德俱抵廈門,謁成功。
五月十日,粵師失利歸;斬其將蘇茂。
閏五月,改廈門為思明州。
六月二十四日,黃梧以海澄叛,知縣王元士從之;協將康雄不從,斷其手,得縋(按原刊為「墜」)城出。
七月五日,以忠勇侯陳某留守思明州;成功率師北伐,奪閩安鎮,斬北將胡希孔;生擒百七十餘人。二十三日,戰於南台,奪橋;又明日,戰於橋北,再勝。二十八日,戰於教場,奪馬二十五匹、擒延平參將張禮。
八月四日,復連江。二十六日,舟山陷;總制陳雪之、英義伯阮駿俱赴海死。
丁酉十二月,島上火藥局災。
戊戌正月,行在以璽書通問。
二月,使松江徐孚遠覲行在。泛海由交趾入安龍,交趾要其行禮,不得過,遂返廈門。廈門破,孚遠遁跡,為北帥吳六奇所藏,完髮以死。海外生一子,扶襯歸故里;未葬,子亦死。
成功會師浙海,以少司馬張煌言為監軍,北伐。抵羊山;羊山故有龍祠,海舶過者致祭必以生羊,即放於山上,久而孳乳日蕃,見人了不畏避。軍士競逐之,天朗波平,怪風猝至,海舶自相擊撞;義陽王某溺焉。於是反 。
己亥五月,全師北指。張煌言以所部義師從為前驅。入江,煌言抵瓜州城下。明日,成功至;北師出禦,滿、漢死者千餘,乘勝克其城。成功南渡攻鎮江;煌言溯長江,未至儀真五十里,吏民迎降。六月二十八日,煌言抵觀音門;成功已下鎮江,水師畢至。七月朔,哨卒七人掠江浦,取之。五日,蕪湖以降書至。成功謂煌言:『蕪城上游門戶,倘留都不旦夕下,則江、楚之援日至;控扼要害,非公不可』。七日,煌言至蕪湖。傳檄
郡邑,江之南北相率來附:郡則太平、寧國、池州、徽州,縣則當塗、蕪湖、繁昌、宣城、寧國、涇縣、(南寧)、南陵、太平、旌德、貴池、銅陵、東流、建德、石埭、青陽、(虹縣)、巢縣、含山、舒城、廬江、高淳、溧陽、建平,州則無為、廣德、和陽:凡得府四、州(三)、縣二十四。而下流之常、鎮屬縣,亦皆待時為降計。其時有大帥單騎東逃,飯於村店;店中唯一老嫗,大帥遑遽問曰:『今代如何』?老嫗不知其為大帥也,合掌向天謝曰:『聞殺北人盡矣』。大帥不敢飯而去。金陵亦欲議降;未定,而諜知島師疏放,樵蘇四出,諸營壘為空,士卒釋冰而嬉,用輕騎襲破前屯。成功倉卒移帳;質明,軍灶未就,北師傾城出戰。兵無鬥志,島師大敗;總兵甘輝等死之。成功遂乘流出海,並撤鎮江之兵。煌言趨銅陵,與楚師遇;兵潰,變姓名,從建德祁門山中出天台以入海。
成功之敗而歸也,以廈門單弱,方謀所向;中途遇紅彝船一隻,其通事乃南安人,謂成功曰:『公何不取台灣?君家之故土也。有台灣,則不患無餉矣』!台灣者,海中荒島也。崇禎間,熊文燦撫閩,值大旱,民饑,上下無策;文燦向芝龍謀之。芝龍曰:『公第聽某所為』;文燦曰:『諾』。乃招饑民數萬人,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用海舶載至台灣,令其茇舍開墾荒土為田。厥田惟上上,秋成所獲,倍於中土。其人以衣食之餘,納租鄭氏。後為紅彝所奪,築城數處:曰台灣、曰雞籠、曰淡水;此外,又有土城數十處。台灣之城,亂石疊成,高數丈、厚丈餘,用火煆之,化為石灰,融結一塊。而其門戶為澎湖;澎湖水漲(?),地勢低下,海舶至此,須易船而入,故險而易守。成功往攻台灣,至澎湖,適遇水漲,竟以海舶渡之,直抵城下。城中紅彝不過千餘人,他皆鄭氏所遷之民也。以大砲攻城,城堅不受砲;灣民導之曰:『城外高山,有水自上而下,繞於城濠,貫城而過;城中無井泉,所飲惟此一水。若塞其源,三日告困矣』。成功從之;紅彝乞降,遂以大舶遷國。
成功王其地四年(月?),卒;子錦(一作經)嗣。
甲寅三月,福藩耿精忠反,稱裕民元年;招朱錦兵為助。錦引舶入據漳、泉,猶稱
永曆二十八年,不受耿氏節制;與耿氏戰,互相勝負。
戊午,精忠降(清)。
錦於庚申,仍歸台灣。
癸亥,錦卒,子克塽嗣立,年十二歲,不能統領其眾;兵潰,降於清,得授世爵云。
史臣曰:鄭氏不出台灣,徒經營自為立國之計,張司馬作詩誚之;即有賢鄭氏者,亦不過躋之田橫、徐市之間。某以為不然!自緬甸蒙塵以後,中原之統絕矣;而鄭氏以一旅存故國衣冠於海島,稱其正朔。在昔有之:周厲王失國,宣王未立,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共和十四年,上不系於厲王、下不系於宣王,後之君子未嘗謂
周之統絕也。以此為例,鄭氏不可謂徒然。獨怪吾君之子匿於其家,而不能奉之以申大義於天下!愚聞海外尚多人物,當必有說以處此。
【第 3 篇回應】
回應者 性別 回應日期
東明寧靖帝國 一定回應 2008-12-19 01:47:40
●永曆十五年(1661年)
永曆帝早已被吳三桂擒住。
鄭大木如何奉永曆帝之旨’
攻打台灣呢?
●1674年’永曆帝早已作古一二十年嘞!
那裡來還有
〝永曆二十八年〞呢?
真正離譜!
各為網友’你們認為〝此書〞的公信力〞如何呢?
●送你一句話__
『沒有知識’也要有常識。』
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