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版連結
mail連結
facebook連結

世說新語>民俗信仰討論區

類型 張貼者 性別 討論主題 發表日期
普通件 鄭成功後人 鄭新宇 歌頌鄭成功復臺的兩則重要史料 2008-11-22 15:00:51
王忠孝,寧長儒,號愧兩,惠安沙格人。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六月二十三日生(陰曆,下同),清康熙五年(1666年)四月二十八日卒于台灣。崇禎元年(1628年)成進士,初授戶部主事,隆武立,授光祿寺少卿,後擢為左副都御史,協理院事。與鄭成功共事隆武帝。順治三年(1646)清兵入閩,隆武亡後與成功合謀抗清,忠孝鳩眾5000余人于惠安、莆田一帶舉兵抗清,失敗後於順治五年(1648)入廈依附鄭成功。順治十年(1650年),永歷帝敕授忠孝為兵部右侍郎。康熙二年(1663年)清兵克金廈,忠孝先避居銅山(今東山縣),康熙三年鄭經招忠孝同往台灣,于三月初十日開洋,泊澎湖一月,四月初十日抵東寧,于康熙五年卒于台灣,享壽74歲〔1〕。遺有《惠安王忠孝全集》十二卷(手抄本),該集保存有許多關於鄭成功抗清和復臺的重要史料,其中忠孝渡臺後所寫的《東寧上帝序》、《東寧急需開濟詩勖同人》二則,是歌頌鄭成功驅荷復臺偉大業績的重要史料,現轉錄如下:

一、東寧上帝序

孔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乎矣。又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蓋先王以神道設教,事涉玄幻,義則昭著。是故惠迪吉,從逆兇,福善禍淫之理,應若桴鼓,則務民義者,乃所以敬鬼神,是則設教者意也,豈世俗徼福之見哉。

東寧僻處海東,向為紅夷所據,土夷雜處,散地華人莫肯措止矣,間有至者,多荷鋤逐什一之利,衣冠之侶未聞也。

賜姓撫茲土,華人遂接踵而來,安平東寧,所見所聞,無非華者,人為中國之人,土則為中國之土,風氣且因之而轉矣。是以向者地屢震,而今寧謐;向者春無雨,而今沾濡。天心之明,示人以意也,而況於神乎。

邇者總戎林君,提兵入內地,舟泊銅陵,見荒廟中有真武尊像在焉,遂奉以東。其同事黃君者,銅人也,曰:此吾裏夙所敬者,神與人若相巧然,遂有建廟之募,屬余為之引。余從不能作募,言以自家力不能舍,未有勸人舍者,獨以東寧廟宇絕稀,偶有莊嚴顯設,殊足起人敬畏,則此舉亦創見也。

語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旦晚鼎構一新,凡蒞土者,與夫協建者,駿奔者,洋洋如在上,在左右焉,而又繹不可度,矧可射之旨,敦務義之實修,尊尊長之風,將見神人允洽,民物安阜,寧翳東土磐石,乎式廓舊疆,興復始基之矣。於是為引〔2〕。

二、東寧風土沃美急需開濟詩勖同人巨手劈洪〖HT4”,6〗氵〖KG-*3〗蒙〖HT4”〗,光華暖海東;耕耘師后稷,弦誦尊姬公。風俗憑徐化,語音以漸通;年來喜豐稔,開濟藉文翁〔3〕。

上引《東寧上帝序》(簡稱《序》,下同)、《東寧急需開濟勖同人》(簡稱《詩》,下同),首先指出了荷蘭殖民者佔據台灣及荷據時期台灣的基本狀況。早在1604、1624年,荷蘭殖民者曾先後兩度佔領澎湖,被明軍圍攻撤離後,于1624年入據大員,先後在大員及赤嵌建築熱蘭遮城和普羅文查城,建立其殖民統治。並不斷向南北擴展,征服先住民村社,至1652年被征服的先住民村社達300多村6萬多人,約佔原住民總數的40%。荷人通過牧師籠絡和控制長老,對先住民實行統治,形成“土夷雜處“局面。當時在台灣,早在荷據前,已有大陸漁民和商人到北港捕魚或經商,隨著捕魚和貿易的發展,有的漢民開始在台灣定居下來,開墾土地,從事農業生產。天啟元年(1621年)顏思齊、鄭芝龍海上武裝集團已對台灣進行有組織的開發。據施瑯估計,“其時中國之民潛至,生聚于其間者,已不下萬人”〔4〕。據荷蘭人記載,1623年在大員附近的中國人超過1000或1500人。這個時期除漁民、商人和墾民外,鮮見文人士子來臺。荷蘭殖民者也通過漢人長老對漢移民進行統治。當時的台灣狀況,正如《序》文所指出的:“東寧偏處海東,向為紅夷所據,土夷雜處,散地華人莫肯措止矣,間有至者,多荷鋤逐什一之利,衣冠之侶未聞也”。不但揭露了荷蘭殖民者對我國領土台灣的佔領,而且所述先住民與漢移民的情況,也符合當時台灣的實際。

其次,歌頌了鄭成功收復台灣及鄭氏對台灣的開發。順治十八年三月二十三日(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毅然率領25000名大軍,乘坐400余艘艦隻從金門料羅灣出發,進軍台灣,四月初二日(4月30日)順利在台南禾寮港登陸,旋攻克普羅文查城,佔領赤嵌地區(今台南市),並對熱蘭遮城實行長期圍攻,同時改赤嵌為東都明京,設承天府和天興、萬年二縣。年底發動對熱蘭遮城總攻擊,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荷蘭長官揆一簽約投降,結束了荷人對台灣長達38年的殖民統治,光復台灣,設官駐兵,進行有效的治理。《詩》有“巨手劈洪〖HT4”,6〗氵〖KG-*3〗蒙〖HT4”〗,光華暖海東”之句,歌頌鄭成功收復僻處東南尚待開發的台灣島嶼,把光明和溫暖送給台灣民眾。《序》文亦有“賜姓撫茲土”後,台灣“人為中國之人,土則為中國之土”的記載,歌頌台灣收歸中國版圖。

當鄭成功登陸台灣對熱蘭遮城實行長期圍困的同時,即分派大部分軍隊到各地屯墾和開發,並招集因清政府實行遷界而流亡的沿海居民渡臺開發台灣。康熙元年五月初八日(1662年6月23日)成功病逝臺,繼位的鄭經也繼續招徠大批沿海流民來臺開墾,並改東都為東寧,升天興、萬年二縣為州,增設南、北、澎湖三個安撫司,在漢人聚居區設四坊二十四里,加強管理。鄭成功父子也十分注意對先住民的招撫,在頒發墾地令,鼓勵文武官員開墾時,三令五申“不許混侵土民及百姓現耕物業”、“不許混圈土民及百姓現耕田地”〔5〕,並向土著居民傳授農業技術,教其使用耕牛和犁耙耕作,幫助他們發展生產。由於光復台灣後移民大量增加,先住民採取了大陸的先進的耕作方法,台灣土地得到進一步開發,生產得到很大的發展,康熙四年後出現了連年豐收,充滿生機。正如《序》文所指:“賜姓撫茲土,華人遂接踵而來,安平東寧,所見所聞,無非華者,人為中國之人,土則為中國之土”。《詩》有“耕耘師后稷,弦誦尊姬公”之句,歌頌成功為古代教民耕種的后稷,為鞏固周王朝做出巨大貢獻的周公(姬旦),給予崇高的歷史地位。再次,指出鄭氏在台灣推廣中華文化,移風易俗。鄭成功光復台灣後,隨著大量軍隊和移民的渡臺,中華文化中的通俗文化和民間信仰首先在台灣傳播開來。移民不但帶去了風俗習慣等大陸民俗文化,也帶去了大陸的民間信仰,在台灣蓋起一批寺廟。鄭氏時期在安平地區就先後建起土地廟、天后宮、慈濟宮、關帝廟、龍山寺、靈〖HT4”,6〗礻〖KG-*3〗右[HT4”]宮等30多處廟宇,崇祀土地公、媽祖、保生大帝、關公、觀音等民間信仰的神祗。特別是鄭氏抱有抗清復明的宗旨,對明朝的保護神玄天上帝尤其崇祀,先後在台南蓋起靈〖HT4”,6〗礻〖KG-*3〗右[HT4”]宮(小上帝廟)、北極殿(大上帝廟)等數座上帝廟,王忠孝特為其作《東寧上帝序》。《台灣縣誌》載:“鄭氏踞臺,因多建真武廟,以為此邦之鎮雲”〔6〕。因此中華文化,首先隨著民間風俗和民間信仰而在台灣傳播開來。同時,一批不願歸順清朝的南明文人士子隨鄭氏入臺,更大大提高了台灣社會崇尚中華文化的風氣。著名的有王忠孝、辜朝薦、沈〖HT4”,6〗亻〖KG-*3〗全[HT4”]期、郭貞一、李茂春、許吉〖HT4”,6〗火〖KG-*3〗景[HT4”]及較早渡臺的沈光文等人。據連橫記載:“延平入臺後,士大夫之東渡者,蓋八百餘人”〔7〕。他們將中華文化的種子播散在台灣土地上,並以傳統的詩文形式寫下了台灣第一批的文學作品。當時富有

遠見的咨議參軍陳永華,即由王忠孝推薦而被鄭成功任用,後成為鄭經的得力輔佐。康熙四年(1665年)永華向鄭經建議:“建聖廟,立學校,以收人材,庶國有賢士,邦本自固”。

同時推行科舉制度,積極促進中華文化在台灣的傳播,改變了台灣的風俗、文化,移風易俗,加上風調雨順,連年豐收,社會出現一片昇平景象。故《詩》有“風俗憑徐化,語言以漸通,年來喜豐稔,開濟藉文翁”之句;《序》文亦有“風氣且因之而轉矣,是以向者地屢震,而今寧謐;向者春無雨,而今沾濡。天心之明,示人以意也,而況於神乎”的記載。在傳播中華文化時,“文翁”即士子起了重要的作用。

當1661年鄭成功揮師東征,驅荷復臺,有不少明朝遺臣不理解成功的這一壯舉,王忠孝也不例外,反對最激烈的是張煌言,曾貽書成功勸阻,甚至加以指責,認為思明是“根柢”,台灣乃“枝葉”,“區區台灣何與于赤縣神州”?責成功“與紅夷較雌雄于海外”,“生既非智非忠”。規勸成功回旗北指,利用當時人民對遷海的不滿情緒,加以“激發”,認定這是推翻清朝統治的良機〔8〕。而王忠孝對成功東征開始也不理解,也認為遷海之際乃圖恢復的良機。他在答煌言書中說:“頃者,虜又虐徙海濱,所在騷然。乘此時一呼而集,事半功倍。而僻據海東,不圖根本,真不知其解也”〔9〕但忠孝自康熙三年入臺後,親履其地,

目睹其境,開始對成功光復台灣與鄭氏開發台灣的偉大意義,有了較深刻的理解,而備加讚揚。從他在台灣所撰《東寧上帝序》和《東寧急需開濟詩勖同人》,可得到明確的回答。當煌言聞成功卒于台灣後,在其所撰《祭延平王文》中,也對成功給予高度的評價。譽其“勳追武肅,忠貫汾陽”。對成功復臺的功績也加以肯定。文稱“肇基東鄙,拓地南荒;乾坤獨辟,夷夏鹹康。佇班師旅,終仗尊攘;夫何月掩,忽焉星亡”,認為成功死後,“秉鉞無人”,是對抗清事業的巨大損失〔10〕。

此外,《東寧上帝序》為鄭氏在台灣特別崇祀的台南玄天上帝廟的建立年代及建立的過程,留下了珍貴的記載,可補充台灣府縣誌記載的不詳,並可糾正其他有關文獻記載的錯誤。如蔣毓英的第一部《台灣府志》載:“上帝廟在府治東安坊,偽時建,祀北極大帝,內有明寧靖王楷書匾額:威靈赫奕四字〔11〕”。高拱乾:《台灣府志》記:“上帝廟一在府治東安坊,最為久遠,郡守蔣毓英捐俸重修,廟宇煥然”〔12〕。二書均未記建廟的具體年代。范鹹:《台灣府志》載:“元帝廟,即真武廟,康熙二十四年知府蔣毓英修,高聳甲于他廟。一在鎮北坊,總鎮張玉麟渡臺遭風,夢神披發跣足自檣而降,風恬抵岸,因重新之,後為知府蔣毓英祠。”又《附考》記:“元帝廟在東安坊者,稱大上帝廟,鄭氏所建,康熙年間重修。在鎮北坊者稱小上帝廟,鄭氏所建,康熙三十七年重修”〔13〕。直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四月《大上帝廟四條街桐山營公眾合約》碑仍記:“本廟之建,不知始自何時”〔14〕?但1971年6月出版的《台灣省通志》卻明確記載北極殿、靈礻右宮均建於永歷二十五年,即康熙十年(1671年)〔15〕,70年代發表的其他論文亦多沿此說,記康熙十年建。但根據王忠孝《東寧上帝序》,可證實上述記載都是錯誤的。忠孝繫於康熙三年(1664年)四月渡臺,康熙五年(1666年)四月去世,而上帝廟係忠孝到臺後才開始興建的,併為之作序。“邇者,……遂有建廟之募,屬余為之引”。故建廟時間肯定在康熙三年四月之後,康熙五年四月之前,即在康熙四年(1665年)前後建成,《台灣省通志》等書記載康熙十年建,顯誤。

台南上帝廟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呢?道光十八年(1838年)五月所立《大上帝廟桐山營四條街公眾合約》碑內記:“詢諸父老,或雲有桐〔銅〕山人攜帶神袋到此靈感,裏眾乃為建廟;或雲明裔朱氏名懋收來其地祀神靈感,裏眾乃以其地建廟,兼塑其像于西廊。二說未知孰是?”〔16〕但《東寧上帝序》對此已做了明確回答:“邇者,總戎林君,提兵入內地,舟泊銅陵,見荒廟中有真武尊像在焉,遂奉以東。其同事黃君者,銅人也,曰:“此吾裏夙所敬者,神與人若相巧然,遂有建廟之募,屬余為之引。余從不能作募,言以自家力不能舍,未有勸人舍者。獨以東寧廟宇絕稀,偶有尊嚴顯設,殊足起人敬畏,則此舉亦創見也。”可見係鄭氏軍官林某及其部屬銅人黃某到銅山銅陵(今東山縣銅陵鎮),從遷海後已荒蕪的東山上帝廟中,將上帝神像接奉到台南鎮北坊建廟崇祀,即今台南市民族路208巷31號的開基靈礻右宮(小上帝廟),鄭氏政權見玄天上帝係明朝的保護神,旋于東安坊建北極殿(大上帝廟)崇祀(今台南市民權路89號)。《序》中所言總戎林君,應係指鄭氏鎮將林阝升土,他于康熙四年負責鎮守澎湖等島嶼,時常到沿海銅山等處偵察,經部屬銅人黃某介紹上帝的靈驗,遂有將上帝神像移祀台南之舉動。查銅陵大廟頭,明成化四年(1468年),由總兵黃廷標倡建北極殿,祀玄天上帝〔17〕。林阝升土即將此廟的上帝神像移祀台灣。可見,台南的上帝廟並非由銅山民眾攜神袋來臺崇祀,亦與明裔朱氏無關。

大小上帝廟建立後,歷經多次重修,小上帝廟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經總鎮張玉麟重修。大上帝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經知府蔣毓英重修,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裏眾重建,雍正八年(1730年)知縣唐孝本勘斷廟左曠地一所起蓋店屋20間,將年納地稅銀供該廟香燈費之用〔16〕。咸豐四年(1854年)、同治二年(1863年)、1927年、1947年、1960年又經多次重修〔19〕,崇祀不衰。

現存大上帝廟中的“威靈赫奕”匾,係明永歷二十三年(康熙八年,1669年)由寧靖王朱述桂所題,乃台南市最古最具歷史價值的匾額。另有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由福建分巡台灣廈門道陳璸所題“辰居星拱”匾。小上帝廟存有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貴州陳炳極所書“赫聲濯靈”匾,另有總理職員詹廷貴之“天樞北極”匾〔20〕。不但鄭氏時期對上帝十分崇祀,以後歷代亦崇祀不衰。不但台南市建有多個上帝廟,全台灣各地亦紛紛建廟崇祀。據統計:1918年全台灣有172座上帝廟,1930年有197座,1960年有267座,1966年有270座,1975年有375座,1981年有397座,廟宇數目不斷增加,至今崇祀不衰。〔21〕

最後,從《東寧上帝序》可看出,王忠孝的鬼神觀是完全接受儒家宗師孔子的觀點。《序》中引用了孔子答覆弟子樊遲的問話:“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22〕孔子還說“蓋先王以神道設教,事涉玄幻,義則昭著。是故惠迪吉,從逆兇,福善禍淫之理,應若桴鼓,則務民之義者,乃所以敬鬼神,是則設教者意也,豈世俗徼福之見哉”。他並不盲目迷信,而是相信神道設教有益於社會的治理和安寧。這樣,“將見神人允洽,民物安阜,寧翳東土磐石,乎式廓舊疆,興復始基之矣,於是為引”。忠孝早年寓居廈門曾厝安時,也曾為當地保生大帝廟撰過祭文,持的是同樣觀點。文中指出:“夫某學孔孟者也,孔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又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明乎義可力行,神宜敬而勿諂也”〔23〕。對鬼神同樣抱敬而遠之、“敬而勿諂”的觀點,可見這是他一貫的觀點,並非盲目迷信,有其進步性,值得肯定。

注:

1、洪旭:《王忠孝傳》,見《惠安王忠孝全集》(抄本)卷十二。另蔣毓英:《台灣府志》卷九記:“丁未(康熙六年)十一月卒”,高拱乾:《台灣府志》卷八記:“歲在丁未,卒于臺”,而范鹹:《重修台灣府志》卷十二則記,康熙“四年卒”。此處卒年根據與忠孝關係密切的洪旭的記載。

2、《惠安王忠孝全集》卷二,文類。

3、《惠安王忠孝全集》卷十一,詩類。

4、施瑯:《恭陳台灣棄留疏》,《靖海紀事》下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5、楊英:《先王實錄》(校注本),順治十八年五月十八日條,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

6、王必昌:《重修台灣縣誌》,卷六,祠宇,乾隆十七年刊本。

7、連橫:《台灣通史》,卷二十九,外傳一,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10月。

8、《上延平王書》,《張蒼水詩文集》,見《台灣文獻叢刊》第142種,第29-31頁。

9、《惠安王忠孝全集》,卷八,書翰類。
10、《祭延平王文》,《張蒼水詩文集》,《台灣文獻叢刊》第142種,第61頁。
11、蔣毓英:《台灣府志》,卷六,廟宇,見《台灣府志》三種,中華書局,1985年5月。
12、高拱乾:《台灣府志》,卷之九,寺觀,同上書。
13、范鹹:《重修台灣府志》,卷十九,雜記,同上書。
14、何培夫主編:《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志》,台南市上篇,177頁,台灣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發行,1992年6月。
15、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灣省通志》,卷二,人民志宗教篇,1971年6月。
16、何培夫主編:《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志》,台南市上篇,179頁。
17、《東山縣誌》,卷三十一,文物名勝,662頁,中華書局,1994年9月。
18、王必昌:《重修台灣縣誌》,卷六,祠宇。
19、何培夫主編:《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志》,台南市上篇,180-185頁。
20、桐峰:《台南市廟宇的匾額調查》,《台南文化》,新六期,153頁,1979年1月。
21、台灣省文獻委員會:《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篇,第二冊,1061-1062頁,1991年4月出版。
22、《論語》,雍也篇第六。
23、《論語》,八佾第三。
24、《祭大道公文》,《惠安王忠孝全集》,卷一,文類。

【文章出處】:鄭成功網站
【文章作者】: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教授陳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