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版連結
mail連結
facebook連結

世說新語>民俗信仰討論區

類型 張貼者 性別 討論主題 發表日期
普通件 回味一下 土城聖母廟一路走來 2009-02-12 11:38:24
發 言 人 PULOO
土城聖母廟一路走來

鹿耳門溪兩岸的紛爭,從民國50年鄭成功復台300週年紀念活動引起的考證登陸地點,演變成媽祖正統之爭,最後雖有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的考證報告,但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加以當代學界不敢碰觸此燙手山芋,至今依然各說各話。

根據531012台灣省文獻委員會「鄭成功復台登陸地點考證第二次報告書」:『….綜合上述,鄭成功登陸地點鹿耳門位置,當以距安平北北西約11里至13里之間的東西長度約三、四里之港到南岸一帶為宜』,此結論雖是登陸地點之考證,但不異指出了古鹿耳門港道的位置!按,中國一舊里合公制576公尺,換算該位置應在目前的鹿耳門溪位置,亦即兩廟都承認的「古媽祖廟」遺址附近沿線一帶。

西元1661年,鄭成功經古鹿耳門港(水道),登上北線尾島踏勘營地,隨後進入府城搭營禾寮港,時鹿耳門水道南為北線尾(今媽祖宮舊地),北為隙仔島(今土城部份舊地)。道光以至日治的這段期間,是曾文溪的不穩定期,曾文溪的流竄當地通稱「青瞑蛇」。道同年間的大風雨,台灣陸上的灣裡溪、新港溪等匯集上游土石流,流洩至台江內海,該域因此而由北至南逐漸淤積陸化;此期間流失了北線尾北邊的土地,古媽祖廟於焉被毀。到了昭和5年(西元1930),嘉南大圳灌溉系統興築完成,經濟產業漸漸穩定,外來人口移居本地日增。

土城,位今台南市安南區,範圍在安明路(濱海公路)以西、海岸以東、曾文溪以南、鹿耳門溪以北,包括城東、城西、城南、城北、城中、青草、砂崙等七里,人口數約15,000人;道光3年的曾文溪改道後,曾文溪以北各地逐漸來到土城墾植,有台南縣的中洲、溪洲、大竹林、大塭寮、管寮、北門蚵寮及嘉縣布袋鎮郭岑寮、虎尾寮郭姓等諸墾戶。清末日初,併墾的問題發生糾紛,郭氏構築土壘以防黃氏之攻擊,其地名稱土城仔,是今土城地名之由來。道光初年以降,本域為諸羅縣西港仔堡所轄,明治28年(1895),台灣割日,本區屬台南縣所管;明治34年(1901),改全台為二十廳,則將曾文溪以北劃入鹽水港廳,包括原屬於西港仔堡的土城仔庄、青草崙庄、十份塭庄、公親寮庄、學甲寮庄等;大正9年(1920),曾文溪北的土城仔、十份塭、青草崙,歸屬於北門郡七股庄;昭和13年正式將土城仔從七股庄併入安順庄,且將青草崙及十份塭與土城仔合併土城仔庄,屬新豐郡安順庄;民國35年(1946)國民政府改州為縣、改郡為區、改街庄為鄉鎮,此區域歸屬於台南縣新豐區安順鄉;民國36年(1947)始正式編入台南市之安南區。特景有聖母廟、焚化爐、公墓數處、前悟智樂園;教育系統有土城國小、青草崙國小、圖書館;警局、郵局、購物中心、診所、商店….等,生活機能條件堪稱方便。

民國2年,土城因拾獲王船而啟建保安宮,民國7年迎來古媽祖廟寄存於府城之眾金尊,民國49年改廟名保安宮為鹿耳門聖母廟,民國65年擴建成今貌。聖母廟是土城的信仰中心,歷年較出色的活動代表有三年一科的土城香(土城保安宮於民國26年首次加入西港香科,民國47年因不滿北港上座故與西港斷香,民國50年自成土城香為首科;總計參加西港香,扣除戰亂一科前後計七科21年。)、高空煙火、蜂炮、過年系列活動、靈乩大會等宗教盟會….等;聖母廟屬北方式的建築,前後三大殿,廟地廣闊,有遠東第一大媽祖廟之盛名,前些日子動土之廟宇外圍「城樓」亦是鉅擘之舉。

茲將土城聖母廟一路走來匯整如下:

壹、土城的開發史:

曾文溪流數次的改道推移,以荷據的「北方沙洲」及鹿耳門水道之北的「隙仔島」為基礎,在台江由北而南逐漸陸化堆積下成今日之土城。若說土城地區的演變史,是謂曾文溪的演變史亦不為過。考清康熙年間,曾文溪上游稱灣裏溪,在麻豆之下游則為漚汪溪。道光三年大風水,上游至蘇厝改道經菅寮、溪埔寮、學甲寮之北向南(今安定鄉菅寮村)由鹿耳門入海;此期整個台江內海的部分,幾乎已被泥沙淤積而成一整片的海埔新生地,陸象儼然成形。同治十年(1871)暴風雨後,北邊的支流向北從三股溪入海。南邊的主流匯入鹿耳門溪(此期沖毀鹿耳門天后宮古廟);曾文溪主流在流經學甲寮後,向西南往鹿耳門口附近出海,由於此新的河道流經鹿耳門口出海,因此此段河道方始稱為鹿耳門溪。明治三十二年(1899),同樣是暴風雨,主流從公地尾以下,分成兩股主流,一條流入三股溪自國賽港出海,另一條則流入鹿耳門溪自媽祖宮庄西邊入海;明治四十四年(1911),主流自公地尾下,流經今日國聖大橋處,直接衝破河口沙洲,從青草崙西北入海。曾文溪的下游形成雙出海口,北邊從三股溪出海,南邊則從鹿耳門溪出海,整個土城仔地區形成一片完整的河口三角洲。明治四十四年之後,發生另一次更大的大雨,曾文溪的下游因而向西衝過沙洲,直接入海,原來的流路包括三股溪和鹿耳門溪則皆斷源。昭和六年(1931)後,在曾文溪兩岸增築堤防,舊有的流路,包括三股溪和鹿耳門溪便徹底失去水源,成為無源的河流且逐漸縮小河道。綜上,土城開發始自清末新生地之陸化,若謂土城開發如何早,甚至早於乾隆期,實有賴諸先進提出寶貴之見解。

貳、土城的香境與聯誼:

土城香境,自民國50年成科以來,早期以當地及七股為主,近年逐漸擴展至鄰境的安南區十六寮舊域,但,安南區各部落與媽祖宮交情深厚,若同時與土城、媽祖宮交誼,有實務上的困擾,最主要乃土城三年一科的土城香,為了交誼,每三年必須一次的勞師動眾,加以與媽祖宮的固有情誼,為大眾所卻步!然以土城的纏功及強勢作為,安南區各部落有相關程度的鬆動,這是土城必然的努力方向,而且努力有成。土城的如何擴大香境,平常的廟際聯誼是其首要用功之點,因此安南區各廟會活動的主動相贊,與大天后宮、海安宮互為盟廟,近期與海尾朝皇宮、本淵寮朝興宮、四草大眾廟等都有相當程度的正負面介入,甚至聯合大天后宮與大甲鎮瀾宮的中國之行,到處可見其用心著墨之軌跡。

參、媽祖正朔之爭:

民國50年左右,鄭成功登陸地點的考證,演變成鹿耳門溪兩岸媽祖廟正朔之爭。由於土城於民國7年自府城迎來古媽祖廟金尊,因此據以為正朔,兩方論戰不斷,誰也不信誰,雖動用到省文獻會出面,亦是各說各話;媽祖宮以地在北汕尾干卿何事,再以土城原本就奉祀五王,與媽祖無涉以對;兩方的論述真假紛紛出爐,民眾看的還是霧煞煞。近年土城更稱於「古廟址」出土疑似古廟遺物,遭社會人譏評:都已翻過數百次了,竞還能於覆土下翻出新生貝類附著於其上之磚塊!造假之事,有識者極不以為然。

肆、鹿耳門之獨用:

土城除以媽祖正朔來否定媽祖宮外,也以地理上的論述來加強「土城乃鹿耳門」之排他性,更提出以下說法來強化「土城即鹿耳門」之「謬論」:

1.鄭成功來之前即有媽祖廟在土城:按土城所示謂「土城聖母廟原有一冊先人留傳之記事簿,上記鄭成功來臺前,鹿耳門已有草廟奉祀媽祖、佛祖、水仙尊王。」再謂『最遲於十七世紀初葉,….時廟凡三落:前殿奉祀水仙尊王,中殿主祀天上聖母,後殿供奉佛祖。此即鹿耳門聖母廟之創建,其所奉祀的天上聖母一座三尊,信徒尊稱曰「鹿耳門媽」』;又謂「當鄭王首登鹿耳門嶼踏勘營地時,見有一座神廟,入內參拜,仰見天上聖母肅然端坐,乃焚香默禱….」;復謂「鹿耳門廟,即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建於西元一六四一前,至今約三百六十年,當明永曆十五年鄭成功登陸鹿耳門港時,因獲神助,登陸後為感念神恩,于翌年永曆十六年重建聖母廟,添建兩廂側室,號稱文館、武館,並豎旗杆以誌其功德….」。以上為土城聖母廟官方(先期土城聖母廟官網、丙戌科香醮活動手冊等)發表之文件,然考土城成庄之史,吾人實無法找出道同年間台江浮埔之前,有台南縣諸移民大量墾殖之實,遑論有廟、更甚有鄭成功復建該廟!

2.鹿耳門溪是新沖出的河道:從道同年間,曾文溪由鹿耳門出海,到日治期間的雙出海口,再再表示現在的鹿耳門溪是當時台江的兩大出流口之一(另一為大員港,即今之安平港);曾文溪下游改道的從鹿耳門溪出海,然後有鹿耳門水道(港)演變成鹿耳門溪之地理演變之實,日治「堡圖」繪明確鑿,何能今人一指就說是「鹿耳門溪是新沖出的河道」?真是亂來!(請參閱上文:土城的開發史)

3.古鹿耳門港在今聖母廟前一線:曾文溪出海口屢次變更,如上<壹>之所述,因上游大風雨土石流的宣洩沉積,沖毀了古媽祖廟,而古媽祖廟舊地就橫跨現鹿耳門溪,此不爭之事實,乃表示出古媽祖廟地處北線尾之北端,現鹿耳門溪即為古鹿耳門港之遺跡!土城宣示「古鹿耳門港在今聖母廟前一線」,並且立碑於廟前示人,此舉豈不變造地理於前,復誤人子弟於後哉!

4.北線尾島上以鹿耳門溪為界,北稱鹿耳門南稱北線尾:
北線尾之名稱,早見荷據古圖,而,歷朝志書描述台江外環諸島以南線、北線稱之,要指以安平為中心,其南為南線諸島,其北則為北線諸島,「北線尾」位於北線諸汕之最尾,故稱北線尾島。荷據以降至乾隆期,都稱呼鹿耳門水道南側之島嶼為北線尾島;而至嘉慶12年謝金鸞「續修台灣縣志」,卻將南岸原名北線尾嶼改稱鹿耳門嶼,將北線尾的名稱冠到北岸的隙仔島去了,甚至稱鹿耳門港亦名隙仔港!此歸因於嘉慶初年時稱鹿耳門口南邊曰南汕、北邊為北汕,以致撰者一時不察,乃有符合北汕叫做北線尾島之錯置了。有因撰志者的失查,土城將計就計,配合擴大比例尺的盤算,如此,北線尾北邊稱鹿耳門嶼就與媽祖宮舊地之北線尾無涉了!然而到了道光18年台灣道姚瑩的議建砲臺記:「….然南線舊建天后宮已百餘年…」,已然又「恢復正軌」南線又是北線尾了。有心人士的蓄意掀起波瀾或以訛傳訛,似又邏輯不通,其顛倒是非之企圖,再次被人看破手腳。

5.放大荷尺之比例換算:
荷據「十七世紀中葉大員附近海圖」與「日治堡圖」,是學界公認判讀最明、最實之考證資料,因此當年學界黃典權就據以換算比例尺來疊合今圖,該疊合圖更廣見於土城出版之各項出版品。按,「roede」為當時荷尺單位,因荷蘭地區的不同,換算成今公制亦有不同,由於以任何荷尺之比例換算,今古疊合時都無法將土城納入北線尾範圍內,為解決該漏洞,因此創造出以一荷尺等於十公尺之換算比例,乃成今所見之今古疊合圖。然而,荷據古圖左下有一段文字:「Schale van 800 Roeden,of een half uur Gaans」,意為「800荷尺或半小時行程的比例尺」,此段一語道破土城甚或黃典權之不良居心!若以一荷尺為10公尺計,則半小時走八公里!你說呢?根本就是天方夜譚嘛!重點重點,重點來了:此張疊合圖,就是一種造假!亦即所有以前土城所言攸關鹿耳門,通通不通!通通不存在!通通是移花接木!通通與土城無涉!皮之不存毛將附焉?土城非關北線尾、非關鹿耳門,何來正朔之爭!?何來鹿耳門之爭!?

伍、路線之爭的省思:

土城為新浮埔之地塊,引來各地人士墾殖,由於地大物博眾聚,人才輩出,公共關係良好,如當時議會、商會、觀光協會的龍頭均集土城於一身,且市文獻會編篡組長黃典權與土城交好等條件下,兩方交戰起來,土城是居於主動攻擊的上位。只是其退出西港香、改廟名、易主神、獨享鹿耳門、塑造登陸社區及登陸公園之相關氣氛等是否正確?實值後人省思:一、若保安宮當時即獨尊五王,是否能取代南鯤鯓?二、不與媽祖宮爭正朔而得共謀有大業?三、把與媽祖宮爭的你死我活的心力放在土城的擴展版圖上,如此土城以府城第一大廟之聲名,是否更具影響力?四、如果不與媽祖宮爭且和平往來,則與安南區各廟的交誼豈不是條光明大道?五、紛爭之下,移花接木、創造或捏造歷史等層出不窮,光鮮亮麗的外表下隱藏魍魎齷齪,怎是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六、可是,如果當年兩岸和平相處,兩廟皆會是今日的富麗堂皇嗎?七、當年媽祖宮的無奈,無法接奉還自府城的古廟眾金尊,如果土城將金尊轉奉給媽祖宮,如果兩廟盡釋前嫌,那麼媽祖與五王是否都會是萬丈崇光?
【第 1 篇回應】
回應者 性別 回應日期
鹿耳門天后宮加油 2009-02-15 13:05:33
鹿耳門天后宮加油